学者余中先:雨果是19世纪法国良心 他让圣母院更有名|独家

当地时间4月15日下午6时50分左右,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严重火灾。作为巴黎最著名的文化地标与宗教场所,圣母院的损毁引起了来自世界各国的关注和痛惜。凤凰网文化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了著名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余中先,长期从事法国文学作品译介工作的他在痛惋之余指出,巴黎圣母院从整理来说最代表历史。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是描写它的真正文学作品,揭露了人性中极端的真善美、假丑恶。雨果作为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领袖,是19世纪的法国社会的良心体现。

以下为对话实录:

凤凰网文化:您第一次参观巴黎圣母院是在什么时候?那时候自己是怀着一个怎样的心情去到那边的?看到巴黎圣母院之后,又有怎样的感受?

余中先:我第一次去巴黎是1988年,我记得非常清楚。1988年我留学,我的学校离圣母院非常近。因为学校有很多事情,要上课、注册报道等等,到了中午休息没有地方可去,法国学校跟我们国内的不一样,没有饭厅,学校附近找地方吃饭,在塞纳河边上,一边吃三明治,一边远眺巴黎圣母院,这是非常深刻的印象。

凤凰网文化:巴黎圣母院不同于其他的一些古迹建筑,不仅在文物角度、建筑角度,也因为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而进入了文学史。所以想请教您的是,您怎么看雨果的这一部《巴黎圣母院》?如果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讲,您觉得他对于后世的法国文学乃至于世界文学,有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

余中先:这个肯定是有的。首先巴黎圣母院是巴黎标志性建筑,位于巴黎的中心,在它建成以后,巴黎城的发展也是围绕它展开的。从现在看,它基本上还处在凯旋门到香榭丽舍大道这一条都市建设的中轴线上。在巴黎现存的古建筑中,圣母院从整体来说应该是最有名的,不能说是最早的,但最代表历史。

文学上来说就说到雨果的这部作品,但也让我想起很多其它作品,比雨果要早的,那就是16世纪的《巨人传》。《巨人传》讲到巨人在巴黎作战的情况,好像也有跑到塔楼上跟敌人作战,当然很讽刺幽默的,一泡尿下来就冲垮了巴黎圣母院前面的敌军。写巴黎圣母院真正的文学作品是雨果的这一部《巴黎圣母院》,当然其它提到的、以圣母院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也有很多。但雨果的这一部作品的主人公,实际上就是这个建筑物。

后来的文学作品里头也有特别强调巴黎圣母院在历史上的地位。比如我记得写二次大战巴黎解放的一部文学作品,叫《巴黎烧了吗》,是美国记者跟法国记者共同写的,也讲到巴黎圣母院前面后面等等一些情况。为什么想起这部作品呢?因为现在圣母院也烧了,特别强调那个烧。这么一部历史文学作品,也是通过普通人的回忆,讲述了二次大战时,希特勒命令当时占领巴黎的德军总司令在撤退之前,要把巴黎所有的或者主要的一些建筑物都炸掉,这位总司令不是纳粹分子,他还是有良知的,到最后一刻没有下命令执行,保住了文物。所以这样一个文物,实际上是全人类的,它烧了,巴黎人很心疼,全世界爱好文化的人都同样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悲伤。

电影《巴黎圣母院》

电影《巴黎圣母院》

凤凰网文化:您能不能从专业角度,稍微详细地评价一下雨果的这部《巴黎圣母院》呢?

余中先:首先雨果这部作品是一部历史小说,历史小说有很多的史实,这个史实也包括一些次要人物,他们是有出处有典故的。当然最主要的人物是想象出来的,根据史料上的某一些痕迹想象出来的,比如说美女埃斯梅拉达、钟楼怪人卡西莫多、还有神父弗洛罗等主要人物是虚构的。但是很多的次要人物,在当时也是可以找到踪迹的。这部作品是巴黎圣母院作为地点上的原型,唯一一次用来展示历史上的故事。这些故事里头,雨果通过主要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反衬出虚伪人物假恶丑,但是丑的形象里也有心灵的美。雨果的小说美学极度夸张地说,美的美得不得了,丑的丑得不得了,虚伪又虚伪到了极点,凶狠又凶狠到了极点,有才华又有才华到了极致,这么一种截然极端对立的原则使假恶丑衬托了真善美。

我当留学生的时候,在巴黎圣母院会发现很多跟小说有关的痕迹,比如说巴黎市中心某些街区,还没有改造得特别现代,保留着小说里讲到的一帮流浪汉到晚上假装残疾人的现象。在巴黎圣母院后面也有犹太人的很小很小的纪念馆,因为二次大战的时候迫害犹太人,很多的犹太人就是从巴黎圣母院后面一百多米的塞纳河的小岛出发,被送往德国奥地利的集中营。这里现在还存有地下的纪念馆,这个纪念馆里头有好多诗人、小说家留下的名言,关于圣母院关于犹太人等等,其实这附近还是有很多可以看的历史古迹。

巴黎圣母院的修建耗时150还是180年,因为中世纪的时候,人力、物力、财力、经济能力跟建造能力的关系,修得很慢,修了180多年才有这么一个历史,至今有900年也有的说800年,其实都是对的,因为建造本身就造了100多年。

当然雨果的作品,从文学上来说让巴黎圣母院更加有名,本身就是一个象征。

凤凰网文化:雨果一直被称为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大师,您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什么叫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为什么会在那个时期产生?如果就您个人而言,您会把雨果在整个法国浪漫主义潮流当中,定位在什么样的位置?

余中先:在我看来,雨果首先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浪漫主义有流派、有运动,但也有美学倾向——在法国的领袖人物,这一点是肯定的。在雨果之前,已经有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倾向,这个我们就不去说它了。

除了浪漫主义领袖以外,我个人还认为雨果是19世纪历史和文学的一个典范,是有社会良知的,知道什么是正义,要为正义去呼喊,知道什么是丑恶,要跟丑恶去斗争,他几乎是19世纪法国社会的良心体现和化身,这是我给他的定位。

浪漫主义运动之所以产生,实际是跟18世纪以前欧洲各个国家,尤其是法国占主流的古典主义作对的。古典主义强调的是君王的意愿,服从于国家的正统概念,要牺牲个人的爱情,服从于理性。17世纪古典主义发展到了顶峰时代,整个18世纪都在慢慢地冲破这个概念,从政治上,从社会、哲学意义上已经突破了古典主义,进而导致了法国大革命。但在文学上,18世纪没有真正完成对古典主义的颠覆或者说反对,因为没有一种真正站得住脚的文学理念出现,直到19世纪初才出现了浪漫主义,等于是把古典主义的这一套给破除掉了,他们强调要浪漫,要追求自然,要人的自由,这都是跟古典主义背道而驰的,是一种新的文学概念、美学准则,也是艺术的向往或标准,那是雨果等人摇旗呐喊创造出来的,体现在小说上,体现在诗歌上,体现在戏剧上。

雨果有小说、有诗歌,其他人几乎都团结在雨果周围,所以雨果是名副其实的浪漫主义领袖。

法国以外,英国、德国也同时或者早早晚晚出现浪漫主义的文学。浪漫主义运动起来以后,19世纪整个文学上艺术上其他的运动也随之出现,比如说浪漫主义发展到后来,在诗歌上转向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在小说方面转向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这些都是跟浪漫主义密切相关的,浪漫主义打了头炮,19世纪整个欧洲文学艺术运动是一潮接一潮,有各种各样的运动出现。

学者余中先:雨果是19世纪法国良心 他让圣母院更有名|独家

凤凰网文化:浪漫主义的某种特点,作者的主观性相对于后来的现实主义等等更明显一些,您刚刚也谈到了《巴黎圣母院》中雨果对这些人物的塑造上,善恶是特别分明的。那我想问您的一个问题是,如果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浪漫主义文学包括雨果的这种善恶的写法,是不是有一些过时?还是您会有其他的一些理解?

余中先:这都是历史的产物,当时有必要这么大张旗鼓的,因为你不这么提出一些极端的理论和做法,就破除不了以前的东西,不破不立。但是肯定有些矫枉过正,也正是这个原因,后来的一些文学流派更强调在某些方面的修补修正,甚至跟浪漫主义说拜拜了。我们要站在历史的过程来看,它叫对照美学,就是极端的好、极端的坏,这种东西到了现实主义就不能这么写。但在诗歌里很少有能够颠覆他的,因为诗歌更强调人的主观,更强调情感、大自然、爱等东西。在小说里后来的写法就更加贴近生活、接地气,但是雨果这一段或者浪漫主义这一段肯定是在历史上站得住脚的,而且是很高的一个高峰。

余中先

余中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