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能亮丨市场化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增进民生福祉

文丨特约评论员 张德勇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惠及了亿万中国人民。这条路我们会继续走下去,而且应该越走越深入、越宽广。”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采访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中外记者并答记者问。他表示,“我们要继续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政府要坚持推进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以实际行动、具体举措让改革成果不断显现”。

增进民生福祉,必须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和高水平开放。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19年政府工作任务中,“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与“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是其中的两大任务。这两大任务相结合并相互促进,对于稳定国内有效需求、确保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乃至推动高质量发展都有积极作用。

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推动了中国从一个封闭、半封闭经济体向全方位开放经济体的历史性转变,是中国走上富强的必由之路。中国40多年来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开放功不可没。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爬坡过坎”阶段。中国经济在2018年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但一个时期以来内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外部输入性风险上升,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突出体现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政府工作报告将“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任务之首。可见,稳增长将是当前宏观调控的主攻点。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内需就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数据显示,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32.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8.6%。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负,凸现了稳增长的关键是稳定国内有效需要。

中国经济已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充分发挥内需中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自然离不开对外开放,而且是全方位对外开放。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的开放是充分发挥了我们廉价劳动力、土地要素的比较优势,那么当前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以及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则需要全方位对外开放,藉此为稳内需提供更多助力。

《史记·货殖列传》中有“以所多易所鲜”的句子。中国有近14亿人口,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其产生的市场潜力非常巨大,就是我们的“所多”,是我们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最大底气;而“所鲜”的是我们的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还不高,产业仍多位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解决“所鲜”问题,做大“所多”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合乎趋势的必然选择。

全方位对外开放不仅仅意味着继续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也意味着更加注重规则等制度型开放,以高水平开放带动改革全面深化。这里,制度型开放属于更高水平开放的范畴,政府报告中诸如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加快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加强外商合法权益保护、加快构建高标准自贸区网络等加大吸引外资力度、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具体举措,都属于这类型开放之列。

全方位对外开放,特别是制度型开放,将能够为有效稳定内需提供持续的外部新动力。通过全方位对外开放,进入内需市场的不仅仅是国外的消费品、资金、设备等,还有新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与国际通行规则等,与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形成合力,一道为有效稳定国内需求添柴加薪,对扩大就业、促进增长、调整结构、提升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这也会倒逼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市场机制,把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充分释放出来,从而为更多、更长远地释放内需潜力创造条件。

过去一年来,中国推出一系列对外开放重大举措,压缩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金融、汽车等行业开放,下调部分商品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9.8%降至7.5%,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举办首届国际进口商品博览会等。在此基础上,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加码再发力,为今后一个时期全方位对外开放作出具体部署,在其他政策措施的协同配合下,将有助于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作者张德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