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投资者比例不断下滑 机构成公募基金最大“金主”

公募基金在历史较长阶段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这也符合公募基金发展的社会定位。但数据显示,剔除货币基金,过去11年间个人投资者占比逐年下滑,个人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减少近万亿。目前机构投资者成为公募基金最大的“金主”。

个人投资者持基比例逐年下滑

公募基金2018年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公募基金市场个人投资者持有份额合计66185.92亿份,占比52.38%;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合计60168.90亿元,占比47.62%。个人与机构几乎各占半壁江山。

分类型统计看,截至2018年末,个人投资者持有股基占比6.88%,持有债基占比2.72%,持有混基占比17.48%,持有货基占比71.97%,持有QDII基金占比0.80%,持有另类投资基金占比0.14%;机构投资者持有股基占比4.64%,持有债基占比31.94%,持有混基占比6.37%,持有货基占比56.61%,持有QDII基金占比0.36%,持有另类投资基金占比0.09%。

剔除货币基金口径来看,个人投资者持有份额合计18549.96亿份,占比41.54%;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合计26109.99亿元,占比58.46%。机构持有的基金份额明显高于个人。

以全部基金为统计口径,从近十年的统计来看,2015年以前个人投资者持有份额占比始终保持在60%以上。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个人投资者持有份额占比均在42%上下。此后,随着货币型基金的普及,个人持有公募基金比例才勉强占据“半壁江山”。

剔除货基的扰动因素,从2008年末到2018年末的过去11年间,个人投资者持有公募基金占比逐年下滑,从2008年末的90.83%降至2018年末的41.54%。这11年间,个人投资者持有基金份额减少近万亿份。

个人投资者为何远离公募

为什么个人投资者会逐步远离公募基金尤其是权益类基金?

不少基民表示,“难赚到钱”是最主要的原因,“市场上肯定有好基金,但就像买股票一样,遇到的概率不高”。“收益不稳定”也是重要因素,“股市好收益呼啦一下上去了,钱还没捂热,热点一转换,净值跌得更猛”。此外,一些业绩不错的基金,除去申购费用、赎回费用这些由持有人支付的费用,剩下的利润也不多了,因此,零申购费用、零赎回费用的货币基金成为基民首选。

公募基金人士表示,A股市场特有的高波动性,使得基金持有人经常处于买在高点、割在低点的不利处境中,长此以往,即便投资者选择了非常优秀的基金产品,也较难赚到钱。绝大部分投资者都期望在最好的时机买进基金,然后在最好的时机卖出基金。其实,一味追求最佳的投资时机,正是投资者难以获取较好回报的根源。

如何熨平波动,让投资者获得更好的体验?基金公司也在持续探索。从风险和收益“二次平滑”的FOF产品面世,到封闭式产品和多只低波动指数产品的陆续推出,背后无不体现出基金公司想要通过产品设计来降低净值波动对投资者带来的困扰。但从目前来看,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

从养老目标基金发行情况来看,个人投资者对此热情不高,以至于最新一批获批的养老目标基金为了方便成立,多数改为发起式产品。反而机构对养老目标基金相当认可。

部分养老FOF投资者持有比例


业内人士认为,如果说过去10年中,企业购买基金分红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是公募基金持有人中机构持基占比上升的重要推动力,那么,即将到来的养老目标基金税延红利同样有望提升个人投资者持基占比,服务养老第三支柱有望带来万亿“长钱”,帮助基金行业摆脱当前的发展困局,但要真正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

沪上某公募基金人士表示,目前美国公募基金11%被美国机构持有,89%被家庭投资者持有。相比之下,中国公募基金刚刚成立20年,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个人持有者比例增多应该是大势所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